來源:中國新聞網
中新社洛陽3月20日電(記者 闞力) 記者20日從河南省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獲悉,龍門石窟景區(qū)伊河段發(fā)現了一件石雕造像,初步推測為一件唐代圓雕菩薩像殘塊。
龍門石窟研究院歷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偉向中新社記者介紹稱,該造像呈圓柱狀,中間有斷痕,分為兩段,整體為造像胸部以下,斷裂處為胸、腹間,著裙,身體兩側有帔巾下垂,像足部立于仰蓮座上,足部似著履,蓮座前半部分已殘,座下有榫頭,該像完整時蓮座下應該還有基座和榫卯窩,形成榫卯結構,造像可整體直立擺放。
此外,考古人員在對龍門石拱橋下游進行較大范圍的普查和簡單清理時,在不同位置發(fā)現了2件殘像。其中一件雕刻在一個較大型的山石上,可見造像的腿和雙腳,初步推斷為一交腳坐或游戲坐的菩薩像腰部以下及兩腳部,腰部以上毀。
路偉認為,石窟造像之所以出現在河道中,可能是古代伊河水量較大,伊水泛漲曾沖毀過寺院。20世紀上半葉龍門石窟一些區(qū)段被開山取石及盜鑿破壞時,窟龕造像也會掉入河道,長期水流沖刷、翻滾到下游。
他介紹,據《舊唐書》記載,唐開元十年二月,伊水泛漲,毀都城南龍門天竺、奉先寺。其中奉先寺是唐高宗敕建的皇家寺院,負責著名的大盧舍那像龕的日常灑掃和管理,寺院被沖毀也可能會有一些造像被沖入河道。